我院成功举办2021年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研习班

发布者:教育学院-张月琦发布时间:2021-03-03浏览次数:10

2021年2月20、21日,由广外南国教育学院与广东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1年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研习班”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开讲,多位国内学前教育专家、幼教机构、幼教同行和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当前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热点论题。

本次研习班旨在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教育理论水平及进一步强化幼儿教育实践技能技巧,提升教学能力,为实施科学高效的儿童教育,满足日益高涨的幼儿教育需求提供新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学前教育系主任董朱家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焱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爱玲教授;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叶平枝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郑福明教授;学校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冯增俊教授以及学校教育学院白军胜博士应邀出席本次研习班并担任演讲嘉宾,国内各幼教机构同仁以及广外新葡的京集团8814教育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本次研习班,学校教育学院院长助理翁琳老师担任此次研习班主持人。


冯增俊教授在开班仪式中表示,当前我国正在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席卷全球的疫情对医疗卫生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学前教育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决定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正因如此本次研习班关注幼教师资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2021年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研习班主要邀请了7位国内知名学前教育研究专家从我国幼教热点、幼教课程、家园合作、幼师专业发展、幼师实训以及智能时代下的儿童发展等角度出发为与会人员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朱家雄教授:中国幼儿教育热点探析

 


朱家雄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幼儿教育虽有特殊但仍具有教育的本质特点,无论是教育还是幼儿教育都需要面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四个基本问题。

首先是教育目的,也就是“我国的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于政治家来讲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因素;对于生态学家或者人类学家来讲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对于教育学家来讲教育是儿童在快乐中发展成长;对于家长来讲教育是儿童快乐与激烈竞争的无奈与不知所措。美国政府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贫困宣战,美国学前教育协会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儿童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样的教育目的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内容集中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就是五育并重,德育为先。

其次是教育内容,也就是“中国幼儿教育什么为先”的问题。朱教授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出发,提出我国幼儿教育是应以德育还是适合儿童发展为先的问题,朱教授认为我国幼儿教育还应以德育为先,同时关注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仁爱为主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深刻体现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区别。

再次就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朱教授认为教育方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游戏与教学孰轻孰重方面上。他认为游戏很重要,但是儿童不可能在游戏中自动生成与建构要求学习的内容,同样的教学也很重要,但儿童也需要机会去自行探索,在探索中进行社会交往,因此如何平衡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每一个幼教同行都需要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评价的问题,朱教授认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评价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是一个悖论,从外系统、大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四个方面分析来看切实反对小学化实施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朱教授指出在教育悖论中,幼儿园可以从语言教学、早期阅读、家园沟通和顾及逻辑数理能力等方面提升教育质量,扎实地做好“幼小衔接”。

 

刘炎教授:幼儿园文化育人课程的意义与建构

 


刘炎教授首先向与会人员阐述了研究和建构“文化育人”课程的背景与意义,刘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直是我们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随后刘教提出人的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类幼儿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社会感觉经验标准,即感知觉能力发展的社会化过程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我国拥有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由此刘焱教授提出进入幼儿园课程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适合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随后刘教授用“采山楂”、“画石榴”等实际例子向与会人员详细解释幼儿园文化育人课程的组织实施情况,引人深思。

 

冯增俊教授:儿童教育人类学纲要

  


冯增俊教授利用两个时段在“儿童教育人类学”框架下探讨了“人类学视角下的儿童发展”及“以智能教育培养智能时代的高智能人”这两个颇具深度的论题,从教育人类学研究整体人的生成和发展的学科框架上把握儿童发展,并据此阐发在这个智能时代如何发展智能教育来培养有智能的新儿童。

 

首先,冯增俊教授从幼儿教育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简要阐释了人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哲学的最高命题,指出人类的未来在于儿童,应当通过教育让儿童接受和形成对未来的认识和定位,有助于简况人格发展和全力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随后冯教授通过梳理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历史,阐述了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在于积极探寻教育生成与人类发展的规律,将人类学这个研究人的科学与教育学这个研究育人的活动结合起来,探求教育生成的基本特点、关注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提供新视野、新方法及建立新生存能力。

冯教授指出儿童教育的真谛主要在于建立以学习生存技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儿童学习与未来技能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及建立起与儿童学习技能一致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教育体系,因此通过探索时代儿童发展的基本定位来推进教育改革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命题。冯教授指出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时代到来,必须发展智能教育培养智能人才以应对智能社会发展需求。他在分析不同工业时代不同学者包括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以及皮亚杰、布鲁纳等对儿童智能发展与教育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从儿童教育人类学观点出发展示了蒙台梭利的智能教育方案,指出蒙台梭利的幼教理论最大的特色在于从培养有智能的完整的人的教育方案,回应现代科技促使智能时代到来对培养智能人的要求。因此,当代教育需要以新科技为核心,设计学习智慧性技能技术方案,策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他以综合(智能)英语教学实验为例分析英语教学的智能教育设计课程方案,如何开展中国式双语教育,使用语言进行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并开发儿童智能,打造以开发智能为目的的中国式双语教学模式,倡导真正的中国外语教学模式。

 

 

 

袁爱玲教授:学前教育课程之变革

 


袁爱玲教授以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引入,指出幼教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实践、改革,并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当前关于课程的定义繁多,有学科中心说、儿童中心说、方案说、目标说、活动中心说多种,并通过分析我国、台湾、香港、美国、日本、英国等对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定义,总结出学前课程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生活性、整合性、潜在性、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的特点。

袁教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幼儿园课程概念的研究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逐渐从重教到重学、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袁教授认为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还没有真正接受多元化的课程观念,也没有把课程视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多数人还习惯于从某一思路出发寻求课程的稳固性概念,倾向于割裂不同课程理解之间的联系。同时,幼儿园课程概念变化也带来了广东省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模式的嬗变,当前广东省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主要有分科模式、综合主题模式、五大领域模式、方案教学模式、活动区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生成课程等多种模式。在这些学前课程实践中,各幼儿园也在积极开发园本课程,袁教授认为幼儿园在开发园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知识与经验的平衡、教师主体与幼儿主体的平衡、计划与生成的平衡、现实内容与未来内容的平衡,确保整合是正确的方向。

最后袁教授简要阐述了后现代主义下的新课程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而非是灌输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要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内容;在师幼关系上,变支配控制的权威观为平等合作的民主观;变文本课程为体验课程,生活世界提升到课程内容的范围并受到重视;变知识本位为儿童发展本位;变师教幼学的被动接受变为师幼交往互动的主动探究;新的课程管理变刚性的集中统一为柔化的宽松和谐的师本观;在课程评价上发展为变重结果轻过程为不偏费结果而重过程的“发展观”。

 

郑福明教授:家园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郑福明教授的演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家园合作的理论基础、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幼儿园促进家长参与的方式。

郑教授指出家长是学前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群体,国家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均提到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对象,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因此进行家园合作是极其有必要的。郑教授认为顺利开展家园合作需要具备几项基本的条件,其一是教师、幼儿园、家长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其二是家长、幼儿园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其三是教师、家长、幼儿园在合作中共同受益;其四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需要存在互补性,只有符合以上四项基本要求才有可能实施高效的家园合作。

随后郑福明教授详细阐述了幼儿园在家园共育中担当的角色主要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者,负责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教育方法的示范者;同时幼儿园还需要承担辅导家长的职责,将教育与沟通的方法传递给家长。最后郑教授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展示照片的形式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园应如何促进家长的参与,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叶平枝教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素养

 


叶平枝教授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探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叶教授首先将教师区分为服从型教师、自尊型教师以及事业型教师三种类型,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提出事业型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最高。对应于教师的类型相应的会产生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三种不同的职业境界。

对于专业幼儿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这一问题,叶教授认为在选拨幼儿教师时过多关注弹说唱跳的技能与技巧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吹拉弹唱跳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更为重要,比如爱的能力、积极的心态、不断超越的个性等。叶教授认为具备爱的能力的教师是集尊重、倾听、理解、重发展于一身的,离开了爱,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同时积极的心态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叶教授通过一个心理学的实现阐述了自我期待的力量,她认为教师的职业成熟应以心理成熟为标志,而教师的心理成熟主要表现为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不仅要清晰准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的教师专业身份,而且要正确评价自我,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叶教授还提到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发积极的师幼对话,感悟教育情境,以此来不断磨练自身技能,逐渐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育教师。

 

白军胜博士:幼儿教师实训实践指导策略

 

白军胜教授首先以医学实操实训为引简要介绍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育体系,主要关注学科实践技能、教学实践技能和教育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方面。随后白老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但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缺乏系统性的实训教育体系,具体表现在实训工作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实训目标太空泛,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具体性;实训的形式和内容太局限;实训活动的组织指导跟不上;实训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二是实训基地的“软”条件不达标,包括基地数量不足、基地选择不够严谨、与基地缺乏沟通,实训配合效率低、单项式基地建设,缺乏供应的双向互动联系。第三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匮乏。

基于以上三点问题,白军胜教授认为可以从准备策略、保育策略和保教策略三个方面着实改善。其中准备策略包括实训前的印象、认知、能力、心理和职责准备;保育实训策略主要包括保育见习和保育实习两部分,其具体实训策略有明确九大保育内容,牢记四个活动类别以及十二项活动环节要求,以填写十大表格为抓手,认真完成保育工作。

本届研习班以研讨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资问题为主题,历时两日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使大家认识到学前师资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优秀的学前教师可以推动新教育发展,通过教育把新观念观注入新一代,从而统一思想,使整个民族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建设新未来,那中华民族就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希望。(教育学院  张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