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华南地区符号学科普基地成立后,为扩大符号学新发展内容的科普,激发本院全体专职老师明确自身研究方向的动力,与此同时,搜寻对符号学感兴趣的人员,为华南地区符号学科研团队增员,中文学院于2022年12月20日下午举办以“符号学在中文研究中的启发与应用”为主题的线上教研活动。此次讲座由中文学院副院长吴晟教授主持,孟华教授主讲,李明杰、曲鸿雁、唐晓敏、孔子心、肖兰芳、谢志平、龙灿宇、吕金漪、郑庆君、冯薇、孙咏芳等多位教师出席。
符号学线上教研活动(蔡楚如/截)
吴晟副院长简单介绍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并与全体参会成员一同对孟华教授参与此次教研活动予以热烈的欢迎。会议伊始,孟华教授便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表示此次会议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讲座,而是一种学术交流。
孟华教授发言(蔡楚如/截)
接着,孟华教授从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将人文学科的符号学转向的发展娓娓道来,最早追昔到古希腊的本体论,接着是康德的认识论,随后是近代以来的语言论,最后是我们现今建立在语言条件之上的符号论。在了解符号学的发展后,他从自己理解的角度简单介绍了符号学的三个传统,即索绪尔传统、皮尔斯传统和许慎传统,解释索绪尔传统首先提出了符号学的学科,从而区分了语言和非语言,开创了符号学的先河。皮尔斯传统将符号分为指索、图像和语言三类,更加明确了符号学的内容;许慎传统具有西方所没有的东方智慧,主要以六书与形音义为主,饱含着中国的哲学智慧,同时也具备了西方符号学的内涵。从语言到图像,再到图像与语言的结合,从形式到物质,再到物质性,孟华教授由浅及深的讲解使参会人员对符号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孟华教授分享符号学研究(蔡楚如/截)
紧接着,孟华教授趁热打铁,与大家分享了他与王铭玉教授的研究:融合了符号学的三个传统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性符号学。孟华教授从符形、符义和符用三个角度简单介绍了中性符号学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比三个符号学传统,并从符际符号、物符号和符号物的中性研究、及符号活动过程中的翻译性问题三个方面对中性符号学进行阐释。随后,他共享了一些中性符号学的研究指南,其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基本理论研究、符形层面的符际符号中性研究、符用层面的翻译符号学的中性研究,以及符义层面的文化符号的中性研究。这些课题不仅有利于明确参会人员对中性符号学的研究方向,也为未来探索符号学的奥秘埋下了思想种子。
随后,在建议与讨论环节中,谢志平老师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出发点,提出了“礼”与中性符号学的基本研究相结合的课题,孟华教授对此表示肯定,进一步将“礼”的内容归之为视觉符号系统的内容,明确“礼”为仪式符号。“礼”以典籍和仪式的形式留存至今,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备规范作用,这正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目标相符合。
全体成员合影留念(蔡楚如/截)
讲座临近尾声,孟华教授阐述了此次会议的目的,并衷心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使参会人员均有所收获,使各位在各自的领域研究范畴上多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并对大家的研究表示祝福。最终,会议在吴晟副院长的总结与激励中落下了帷幕。
(文/蔡楚如)
(初审:曾嘉欣)
(复审:吴紫昕)